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懷孕大概是兩三個月後開始長痘痘的!?
然後妳一長痘痘皮膚變差,周圍旁邊的親朋好友不相干人等就開始說:「唉呀~妳這個肯定是生男生!生男生皮膚會變差,生女生皮膚會變好….etc。」我想應該有很多孕媽咪都有聽過類似的話吧!
2017美國家庭醫學委員會在2016年2月發表一篇Treatment of Acne in Pregnancy妊娠期治療痤瘡,發現實情根本就不是這樣的!嚴重打臉這些婆婆媽媽的搖言~
因為根本就是跟妳的體內荷爾蒙很有關係!怎樣說呢~就讓我娓娓道來。
先說,我們妊娠期的痤瘡是因為跟我們的體內荷爾蒙是非常有關係的,內文表示:
第一、通常痤瘡在妊娠早期會有改善,但可能在第三孕期(孕後期)會變更惡化,這是由於母體雄激素濃度增加以及激素對皮脂產生影響的。
第二、除了荷爾蒙激素變化,妊娠期的免疫因素可能也是很有關聯性的。
第三、通腸炎症損傷比非炎症損傷更常見,而且大部份會延伸到軀幹(例如:妊娠蕁麻疹、乾癢症、痤瘡延伸至胸口及背部等)。
第四、懷孕之前具有痤瘡史的媽媽在懷孕期間更容易發生痤瘡。
第五、國外數據發現那些患有痤瘡的孕婦,大概在懷孕前90%都有痤瘡史的存在且約60%會在懷孕期間變得更惡化。
看完,是不是覺得悟出一點道理存在,我要特別再說一次:這主要是懷孕後內在荷爾蒙影響所致的。
所以要在妊娠期去管理妳的痤瘡,的確!這是非常需要很大的考驗還有就是也給治療者的給藥考驗了!
而這篇給了很多妊娠期可使用的外塗內服的藥物,認真分析各種藥物在臨床實驗對於母胎會不會造成畸形還有就是妊娠期使用這些外塗內服藥物是否有效以及價錢花費部份,但護理師我想挑部份內容與媽咪一起討論及衛教媽咪們。
- 認識治療妊娠期的痤瘡藥物分類:
A類 |
孕婦沒有表現出增加的胎兒異常的風險。 |
B類 |
動物研究沒有發現對胎兒有傷害的證據; 然而,在懷孕婦女中沒有充分和良好對照的研究。動物研究已經顯示出不利影響,但是對孕婦的充分和良好控制的研究未能顯示對胎兒的風險。 |
C類 |
動物研究顯示出不良影響,並且沒有對孕婦進行充分和良好對照的研究。但在婦女中無對照組或在婦女和動物研究中無可以利用的資料。藥物僅在權衡對胎兒的利大于弊時給予。 |
D類 |
對孕婦研究已經證明對胎兒具有風險,特別是在早期妊娠階段儘可能不用。 |
X類 |
在動物或孕婦中研究已經證明胎兒異常的積極證據。該藥禁用于已妊娠或將妊娠的婦女。 |
了解完食品藥物分級後,再來了解若是去皮膚科給醫師治療痤瘡的時候,醫師大概用藥部份會是怎麼給!?
因為我自己本身就去皮膚科治療痤瘡,發現醫師真的都是按照這些藥物來使用,而醫師則是建議:
先給予外用藥,若成效不彰可增加口服藥物合併使用;最後,若真的很在乎痤瘡狀況,可以局部給予施打類固醇。
- 妊娠期治療痤瘡藥物及成效:
痤瘡類型 |
治療 |
FDA妊娠藥物分類 |
證據評級 |
|
---|---|---|---|---|
非炎症 |
||||
粉刺性 |
杜鵑花酸 |
B |
可能是有益的 |
|
炎症 |
||||
輕度至中度 |
杜鵑花酸 |
B |
可能是有益的 |
|
過氧化苯或 |
C |
有利 |
||
局部紅黴素或 |
B |
有利 |
||
局部克林達黴素 |
B |
有利 |
||
過氧化苯 |
C |
有利 |
||
中度到嚴重 |
口服紅黴素或 |
B |
可能是有益的 |
|
口服頭孢氨苄 |
B |
|||
有或無過氧化苯甲酰 |
C |
有利 |
||
杜鵑花酸或 |
B |
可能是有益的 |
||
病灶內類固醇注射 |
C |
|||
猛爆性 |
口服紅黴素 |
B |
可能是有益的 |
|
過氧化苯或 |
C |
有利 |
||
杜鵑花酸+ |
B |
可能是有益的 |
||
口服類固醇(短期) |
C |
|||
最後,若孕媽咪們跟CC一樣真的為痤瘡而感到無比煩惱,作者還幫大家統整簡易型妊娠期痤瘡用藥:
1. 對於非炎症損傷(粉刺性),可推薦局部用杜鵑花酸或過氧化苯甲作為基本第一線治療。
2. 若炎症損傷的痤瘡,建議從局部紅黴素或克林達黴素與過氧化苯甲的組合開始。
3. 中度至重度炎症性痤瘡可以用口服紅黴素或頭孢氨芐治療使用幾個星期是安全的。
這樣,大家有懂嗎?別再聽信網路搖言了!皮膚狀況的好壞跟生男生女並無相關,而是懷孕期間荷爾蒙變化才有關係唷!
文獻出處:
- S.K.Bechstein,F. Ochsendorf (2017)Akne und Rosazea in der Schwangerschaft。Der Hautarzt 68(2)111–119
- Anna L. Chien,MD, Ji Qi,BA, Barbara Rainer,MD, Dana L. Sachs,MD和 Yolanda R. Helfrich,MD(2016)Treatment of Acne in Pregnancy。J Am Board Fam Med 29(2):254-262
- 插圖by CC